Sunday, January 26, 2014

【愿。緣】之相聚

January 30, 2014 at 12:00am


~外護之家~
~外護之家~


延續之前所種下的“因”
間中接來多樣化的“緣”
造就了不可思議的“果”

這次是自己第三次參與馬大國大佛青營
第一次體驗外護學習也是在此營
那已是兩年前的事了
覺得此是值得參與的
福與慧能雙修,與眾結善緣,累積修行資糧
利人利己,無得無失,何樂而不為呢?

這次帶病參與此營
知道自己身體狀況
所以減少“碰觸”現呈菜肴
以免有所感染或傳染
就此看看哪需“填補”和
適合目前的我所能執行的
Emm…看到和聽到了^^~
那~~~就膳后的“任務”吧~
在這期間也得到了不少的“溫馨”
感恩護法們的關心和體諒
體力漸漸地恢復起來了_/\_

這次的外護團充滿了活力,也很“可愛”^^
我也樂在其中,說話音量還真放大了很多丫~
有感慚愧,因為沒嘗試讓此調“低音”…
反而自己也“填”了一份…

每位都有著不一樣的性格
我們的“玩玩”還“玩”出了“有趣”來
在那幾天彼此的情感建立起來了
彼此都試著包容和諒解之間的不足~
合力執行要執行的“任務”
歡喜總圍繞著大家
不覺得累也不覺得無聊~
感恩外護同伴們有時的配合和包容
因為自己不怎麼會表達和互動

雖自己在之前當外護時的心里所得有很多
但這些的所得是要依當下的角色、人、時和地
也要有足夠的智慧,隨機應變的善巧
做適當的分享才有助予彼此的~
對此的影響力雖不多
但還是有些的有緣者感受到~
感到欣慰因為最後有些的大家
對外護一職有著的不一的感想與“觸覺”
感恩自己有此的所遇和學習~
愿此次是與彼此結下善緣而不是不善之緣…
~有緣我們再相聚~祝福彼此~ J

與兩年前首次當外護的自己
和現在的自己對比一下
自己確實成長了不少
還多要感恩阿姨們和師兄的帶領和栽培!-.-
這些的經歷
讓我明白
只要用心、耐心、誠心、謙虛學習必定有所得…

自己對禪法的體驗不是很多
對禪法的認識也不是很深
但所看、所聞、所觸的
組合了個“覺”,這“覺”引導了我去認識何謂“動中修”~
依著掃描式的方法、帶些些的專注力注意每舉每動
間中幫助了我調和著自己不舒服的身體
雖不善/雜念還續續浮現在腦海中
這時的自己只好“看”著它顯現
因為自己還未找到理想的方法對治它…
正念的訓練也可以在間中提起
不管在做什麽,都可以與觀想的方法
把當下所做的作為個調和身心的“借境/助緣”~
在這幾天的經過,自己也得為己在動中修所得,做個總結啦~
動中起觀,
觀中在動,
動觀統一,
依動在動!
此乃是學習的過程,到最後只是清明、簡單、單純的覺知它在“動 ”~
先認識再熟悉,認識熟悉后,就可放心讓它自然應變與流動…
繼續參吧!

一切唯心所造
這次很明顯的顯現著
每每的善“想”一定會實現
有愿必定有緣在成就著
這些因素的組合不是單獨的
它是眾緣和合而成的
學者真誠的感恩此的相聚!=)

【省察】
平日的用功
定時定量的用功
這次所顯形的效果
學禪者確認了!
愿自己與有緣者能堅定細水長流、無礙地習禪去~ =D

方法的應用還是得提起
不要因外境的“舒服感”
而忘失了本來要習的方法丫!

正念的提起與穩定還是得從正見的基礎建立中所得
感恩善士們再次用心的提醒~
出到去,要懂得自律,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…
雖大學畢業,但在佛法的認知上還是要多深入…
有了善法的認知,才有辦法實用在生活中和正面地調境啊!
忍耐是美德!
感恩~ -.-

佛法那麼的可貴和難得
解答了己心中無數之迷
今世又有緣得遇佛法僧
還不趕緊,勤奮精進地
深解如來所傳的究竟法!

南無佛,南無法,南無僧!

妙法難遇今已遇;
音聲用心單純度;
寺中涼風意隨安;
信心堅定愿行持;
眾樂和合為法行!

祝願有緣者生生世世有緣親近三寶,接觸禪修,并精進修習戒定慧!

。。。共勉之。。。

回家安心過年去~新年快樂!嘻嘻~

為您獻上一份的祝願!^^
為您獻上一份的祝願!^^


覺寧(潤芳)合十
29/01/2014
馬六甲亞羅亞也牙力新村

Monday, January 6, 2014

2014/02/15-03/02 繼程法師 佛心禪緣書畫展



人的一生如同攤開的白紙
毛筆就像自己的身體
手、意和覺掌控著毛筆的輕重、去向
黑墨就像是自己所經歷的經驗
依自己當下現有的條件
憑著所累積的經驗和觸覺,去發揮自己的"作品"吧!

不需做比較,不必去計較

放下納悶、無趣、後悔。
提起好玩、好奇、珍惜!
與簡單心情過每一當下,
那將會是分分好分,秒秒好妙!

祝福自己,也祝福有緣人!^^

Wednesday, January 1, 2014

為己所接觸·做個字面認解

January 1, 2014 at 5:02pm


念佛的基本方法■聖嚴法師

●出聲念時用高聲念修行念佛法門,有的是用口念,有的是用心念。本來念佛法門是大乘、小乘共通的,是六念法門中的一種。所謂六念是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戒、念天、念施,那是用心念。用心念,念念念佛名號、念念念佛相好、念念念佛的功德,可是這要先有禪定的基礎,才能夠一心不亂、念念不斷、念念分明。如果一開始就只用心念,不容易著力,所以要用口念。但是不論口念或心念,心口一定要相應;心中念,口可以不念,但是口念的時候,心中一定要念。

淨土法門之中的出聲念是最方便、也最容易的,尤其有雜念妄想的時候,就大聲地念,這就是高聲念佛。出聲念佛時,耳朵一定是聽著念佛的聲音,心則是很用心地專注在佛號上面。不要胡思亂想,把所有的雜念妄想全部用一句佛號來代替,此時心是專一的。眼睛可以睜開,但不管呼吸。呼吸是自然的,不要配合呼吸,也不要管呼吸長短,念佛就是念佛。如果配合呼吸,會使呼吸急促,胸部會脹、會悶,頭也會痛。高聲念佛不是喊破喉嚨念,只是聲音提高一些,提起小腹的力量用力念。如果用喉嚨的話,不需要多久,喉嚨就會沙啞。

高聲念佛有很多好處,念佛的聲音愈高,丹田的氣愈實在,呼吸愈順暢,氣力也愈大,因為肚子裡的廢氣都念出來了,頭腦裡所有複雜的雜念、妄想、怨氣、愚笨氣也都念掉了,所以愈念愈覺得身心安定舒暢。如果經常高聲念,身體一定會很好,像嬰兒出生時,如果哭的聲音愈大就表示身體愈健康。

所以,出聲念時最好要用高聲念,一方面自己念,一方面聽自己在念佛,自己聽著自己在念佛,雜念、妄想自然而然就會減少。但是共修念佛時,我們不是聽自己念,而是聽大眾念佛的聲音,跟著大眾一起念。這樣自己在換氣的時候,或是自己的聲音沒有那麼大的時候,耳朵裡還是可以聽到佛號的聲音,避免因為換氣或是打妄想而忘記念佛 ,這也是共修的好處。

●經行念佛所謂經行念佛,就是繞佛念,我們每一炷香都是從繞佛開始。繞佛時不要東張西望,它的速度是慢慢的,念佛的節奏要配合著腳步,而不是配合呼吸,所以一千個人念佛,一千個人的腳步相同,念的速度、念的音律也相同,這是同聲同步念佛,否則心裡很容易打妄想。

你一邊聽著木魚的聲音,也聽著大眾念佛的聲音,一邊用口跟著念,同時留心腳步是否配合著佛號,一個音節一個音節、一個字一個字地移動,如果忘掉了,表示在打妄想。此時身、口、意三業應該是相應的。

你可以觀想:我一步踩出去是一朵蓮花,我每一步就是一朵蓮花,我走出去,南…無…阿…彌…陀…佛…,一共移動了四次腳步,木魚敲了四聲,腳動了四次,有四朵蓮花,步步蓮花。再加上前面的人走過的是蓮花,佛堂裡遍地都是蓮花,那我們不就是正在蓮池裡嗎?你愈走愈覺得:「真好! 又是一朵蓮花,又是一朵蓮花。」心裡不斷地念南無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就在我們的蓮池之中,我們與阿彌陀佛在一起。這就是觀想念佛。

這時不要想:「我念快一點,多念幾句,蓮花就可以多一些。」我們是整整齊齊的,你一個人搶著多念的話,你的步伐亂了、心也亂了,是在打妄想。重點不在於念多或念少,而在於自己的心很清淨、很安定。也不要想:「我不念了,我專門看蓮花,看別人踩著蓮花。」專門看人家的蓮花,結果你開始比較:「你看,他的蓮花跟這個蓮花不一樣。」這又在打妄想了。所以,一定要身、口、意三業統一:嘴巴念佛、腳在走佛和蓮花、耳朵聽著木魚,聽著大眾一齊念佛,要齊聲念。

因為經行時的重心在腳,所以要留心腳,要觀想腳踩在蓮花上,感覺自己是踩在蓮花上,一步一個蓮花,如果只是跟著大家走或跑,很可能一邊念一邊打妄想。因為人的身體在動,很容易因大眾的動及自己身體的動而產生妄念。因此,要把重心點,也就心放在兩個地方,一個是自己念佛的聲音,另一個是自己的腳,這時你全身上下都連貫起來,都在念佛,你的身體、你的口、你的意,身、口、意三業都在念佛,實際上就是在修「念佛三昧」。

●坐念、止靜坐念時,可以告訴自己:「我是坐在蓮花上,我的身體是蓮花化生。」所以不要管坐在蓮花上的身體是痛、是癢、是痠,因為在蓮花上,身體一定是很輕鬆、很舒暢的,然後自己就像是在蓮花池裡念佛一樣,也聽到大家都在念佛,不斷地念、不斷地念。這時可能會打妄想,也可能會打瞌睡,那就高聲念佛,用全身念佛,把全部的生命都投進去,這是坐念。

坐念以後,接著是止靜。由於止靜前的快板四字佛號速度非常快,讓人的心沒有機會產生妄念,完全專注在佛號上,與佛號連在一起。突然間佛號停止,很多人會覺得剛才好累,心想正好可以休息,於是眼睛閉起來就打瞌睡了。

止靜不是休息,雖不用出聲念,但是必須持續以繫心念佛,「繫」是繫念的繫,把佛號繫在你的念頭上。這個佛號已經綁在你的念頭上、牽在你的念頭上,走不開了!因為剛才念得很快,心裡已經沒有雜念。雖然佛號的聲音沒有了,但心中的佛號聲是持續的。此時耳朵還是聽得到佛號,空氣裡還是有念阿彌陀佛的聲音,心中也還是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……,不斷在念,且與快板地鐘的速度相同。

修行念佛法門的人,沒有所謂的休息時間,心中佛號是不休息的;嘴巴可以休息、身體可以休息,但心裡的佛號不能休息,心中的佛號就要像泉水般不斷地湧出來。

(本文摘錄自《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》)